長濱,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 

身為一個台東人,明明被劃分在同一個縣市,但對長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歷史課本中的長濱文化,甚至不知道鼎鼎大名的金剛大道就在長濱。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長濱,沿途海岸線的美景是我對長濱的第一印象。炙熱的陽光,蔚藍的海洋,還有晴朗到看不見任何一片雲的天空,夏天就應該是這個模樣。一到長光部落,當地人看到我拿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就熱情地上前詢問是否要幫忙,儘管天氣炎熱也澆不熄長光部落好客的熱情,為為期三天的體驗活動拉開序幕。

 

第一天的活動為「我們一起吃」。

活動一開始,主持人教了我們阿美族的打招呼方式。你好叫做「Nga'ay ho」,謝謝叫做「aray」,這才知道每次搭火車到台東時,廣播所播放的母語到站資訊就是阿美族語的問候,每次聽到「aray」就好像有種真的回到家鄉的感覺。

後來主持人教了我們一首阿美族的歡迎歌,雖然從小就接觸許多原住民的音樂,但這首歡迎歌還是第一次聽到,歌曲的氛圍很愉悅,讓人聽了很開心,彷彿忘記了這夏天的炎熱。看這小朋友跟著主持人手舞足蹈的樣子,讓我想起小時候參加原住民同學祭典時的那份純真,或許孩子就應該在這樣的大自然與文化的傳承中成長,而不是待在冷氣房與電動玩具作伴。

 

接著第一個登場的體驗課程是「編織的藝術」,過去一直有在接觸編織的我,想說應該並不會太困難,但卻讓我重重的滑鐵盧。老師首先先發了一人一個小小的竹筒,接著拿著五顏六色的繩子到我們面前,老師請我們把繩子剪成八條,接著就開始編織。首先要先將八條繩子固定,接著把相鄰的繩子打結,在這樣的重複編織後,就會變成一個可以裝著小竹筒的提袋。看似簡單的編織,卻讓在場的大朋友小朋友傷透腦筋,因為繩子數量很多,常常會出現綁完前面兩條線,後面的六條卻通通打結的窘境。當然連我也不例外,手忙腳亂的我像是被困在蜘蛛網中的昆蟲,越是掙扎越是讓自己無法逃脫。看著部落的阿姨們手腳俐落的編織著一個又一個漂亮的提袋,果然高手都是藏在人間的,想必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顯得如此輕鬆餘裕。

這時老師才和我們解釋這個竹筒的功用為何。在豐年祭時,小米酒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迎靈祭歌舞儀式中,會有幾位族人負責全體族人的飲水,過去會使用一個共用的酒壺讓大家一起飲用小米酒,但因為近年來疫情的肆虐,已不再適合使用共杯共飲的形式,因此改成每個人使用自己製作的杯子,可以減少感染的風險。而這樣的小竹筒就是剛好能夠一飲而盡的大小,而且體積很小,很適合在祭典中攜帶。雖然疫情改變了你我的生活,但在各個原住民部落中,族人還是致力於在疫情的衝擊和文化的傳承中尋找平衡點,為了讓後代們不要忘記自己從何而來,以及該如何帶著傳承的使命迎接未來可能會面臨的挑戰。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竹筒,卻乘載了過去和現代的文化變遷。

編織活動結束後,接著是竹筒飯的體驗活動。雖然老師們都已經幫我們做好也料理完成,但要吃到正統的竹筒飯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外層的竹子非常堅硬,要吃到裡面的竹筒飯必須將竹子敲裂,然而只要角度不對,即使敲擊的再大力,竹筒仍會無動於衷。在重複嘗試好幾次後仍然無法打開,在一旁的長輩看不下去便出手幫助我們,沒想到他用對角度,輕輕一敲就打開了,實在讓我們佩服的說不出話來。竹筒飯本身並沒有過多的調味,但也是因為這樣,才能吃出長濱米香甜軟Q的口感,在咀嚼的過程中還會散發淡淡的竹香,簡單的味道讓所有感官都回到了最原始的狀態,現代人時用了太多精緻的食物,這樣清淡但美味的料理反而能真正的感動人心。

 

第二天的活動是「我們一起釀」。

在活動開始前,就可以看到部落的長輩和年輕人們在為今天的豐年祭做準備。一大鍋細心悶煮的糯米、玻璃瓶以及一小盞神秘的粉末。等到報名參加的遊客陸陸續續到齊之後,主持人才開始說起甜酒釀以及他們部落的故事。在古老年代的原住民發現,有一些植物具有催化劑的效果,讓平淡無奇的澱粉類作物增添意想不到的甜味與酒香,後來被稱為酒麴植物。然而,各地的氣候環境以及當地植物植被的不同,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香氣與口感。

後來交通發達,帶有家鄉的味道透過各種途徑傳遞到各處,也會有透過姻親將特有的酒麴植物當作嫁妝帶往其他部落,將思念的味道帶到陌生的地方,同時也將會與其他作物一樣,下一代的家鄉味。如今,透過酒麴植物釀製的天然純米釀能完善的保存下來都歸功於部落年輕人們的學習與傳承。除了不忘本,還在裡面做了許多創新與改變,將原本多達20種酒麴配方的甜酒釀改良成4種,風味不但受到部落長老們的青睞,保存方式也符合現代社會家庭裡的冰箱溫度與濕度。

 

但即便準備的材料已經剩下簡單得幾樣植物,悶煮糯米的水源、火侯、降溫多久後灑上酒麴,以及糯米與酒麴的比例都是一灌甜酒釀好不好喝的關鍵。任何一部有失物都將影響味道以及口感。好在主辦方很貼心,將前置作業都準備妥當,我們只需要將自己領的到的玻璃罐依照自己的直覺一層層鋪上悶煮好的糯米以及撒上酒麴粉末,兩者交替直到玻璃罐填滿為止。

下午3點的陽光灑落在活動現場,陽光透過玻璃罐折射、散射,絢爛奪目,使我的思緒開始昇華。再用糯米填滿玻璃罐的同時,我不禁思索甜酒釀與部落之間的關係。為了了解酒釀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在教室中學到的知識。古時候的原住民因為會將酒作為祭祀以及供奉神靈祖先的媒介,將酒視為神聖的物品,將酒視為尊貴的飲品。也難怪釀酒這件事是需要受到家族部落耆老們的認可,長輩們認可的酒才是最祖先們的敬重。此外,有酒可釀也代表著作物豐收。因此米酒可謂是原住民生活與精神的寄託,在豐年祭中透過歌唱與舞蹈感謝神祇的守護、同時間享受辛勤一整年的豐收。如今米酒不僅是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工具,也是與遊客們交流的工具。透過一罐罐的甜米釀裝滿著他們的故事與過去,帶往更無邊無際的未來。

第三天的活動是「我們一起做」。

在最後一天的活動中,主持人拿出了幾顆不同顏色的豆子詢問我們各種顏色分別是什麼豆。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只能說出紅豆、綠豆和黑豆,稍微年長的幾位遊客能說出黃豆,也正是這次體驗的主角,味噌。在部落中,味噌是透過浸泡過的黃豆加以蒸煮,使黃豆軟糯且膨脹飽滿。由於味噌對於菌類很敏感,製作過程需要將器物殺菌,且雙手必須用酒精消毒才能進行。雙手消毒後大家會戴起手套,一開始都還不知道這一步驟是為了什麼,只是覺得整個體驗非常細心仔細的準備。

過了一會兒,一旁的工作人員加一桶奘滿蒸熟飽滿的黃豆倒入各組遊客小組的大鐵盆中,水氣伴隨著黃豆香氣在陽光照射下翩翩起舞,像是能感受豐年祭的愉悅而跳起舞來。此時主持人說需要將煮好的黃豆搗碎,以便後續製作味噌。此時所有遊客們面面相覷,由於大家互不相識,所以沒有一位敢第一個下手搗碎黃豆。好在主持人發現異狀,趕緊戴上手套為我們示範了搗碎黃豆的手法,並且抓了一把又一把黃豆到所有遊客手中,好讓大家一起感受製作味噌的快感。在主持人帶領下,大家很快就上手如何搗碎黃豆,並且在大鐵盆中很快的將黃豆處理完畢。

之後再將準備好,比例正確的鹽以及米麴攪拌均勻並且裝罐完畢,後續常溫下等待發酵。除了製作味噌外,主持人還教導我們他們簡單的編織手法,可以做為小手提袋裝著甜酒釀或是味噌,在兼具功能性的同時也很美觀。看著不論年紀長幼、男女老少大家都非常專注在各自的編織作品上,讓人感嘆文化的傳承真的需要所有人的支持與投入,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三天的體驗課程結束後,老師會帶著我們一起到長光部落探訪。所有民眾搭著農事用車,吹著夏天的微風,雖然太陽很炙熱,但感覺卻很新鮮。

第一站來到了長光部落的「長老教會」,導覽的橘子老師分享了他的經歷。在開港通商後,如長老教會這樣的外來宗教進入了原住民部落,許多族人改信其他宗教而逐漸淡忘了自己原本種族所信奉的祖靈,橘子老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其中一位。他表示因為信奉基督教的關係,自己從小到大並沒有參加過豐年祭,而這樣的族人在部落裡也不在少數,因此在文化上面臨著逐漸失傳的危機,再加上現代社會化與族群的融合,要保留傳統文化成為一件艱難的任務,在這樣的衝突下,現代的族人也開始想著該如何在繁忙的生活與文化的傳承中取得平衡,讓文化亙古的傳承下去。

 

接著我們來到了長濱特有的石棺遺址。過去我們學習到的歷史,會了解到長濱是舊石器時代的根據地,然而長光部落的石棺在經過學者的考究後,發現是新石器時代所留下來的遺址。會發現這個石棺,是因為當地人在開發的時候,發現這塊土地無論種什麼作物都無法成長,於是想著要整地,然而在整地的時候挖到了一大塊堅硬的石頭,好在當時有具有專業考古知識的居民在場,才沒有把這個珍貴的古蹟拆壞了。但或許有許多這樣的遺址是在大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破壞了,想到就覺得很可惜。後來老師帶我們去看另一個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所留下來的大型石頭,雖然用途已經不可考,但對於先人的智慧,還是讓我感到十分敬畏。

導覽的最後一站,來到了知名的金剛大道。海天一線的美景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在經歷了過多的城市喧囂,能看到這樣的美景真的十分觸動人心。在路程中,橘子老師也和我們分享了金剛山的由來。傳說長濱部落深山裡住著一隻大金剛,他很貪吃也很頑皮,同時具有控制風的神力,常常在部落的田野間玩耍。每當他玩累肚子餓時,他就會颳起強風,將農作物捲到空中在一口吃光。這使的作物歉收,部落的居民苦不堪言。後來長老們決定上山與大金剛溝通,希望能透過他的神力,保祐部落一年的豐收,如此一來部落將進貢作物與水果,大金剛同意了,於是變成了長濱部落的守護神,凝視著部落的安寧,每天清晨太陽剛升起,就能看到金剛已經坐在山邊,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居民。

到了金剛山下,所有民眾都被曬得滿臉通紅,這時活動的工作人員拿出了超級解渴的消暑神器,也就是我們在第二天體驗的甜米釀。而我們在第一天所製作的竹筒杯再此時就派上用場了,用自己製作的杯子喝著解渴的飲料,感覺特別有成就感。淡淡的酒香加上香甜的氣味,加上沁涼的冰塊,舒暢的口感讓所有的暑氣都煙消雲散!

 

回程後,也剛好是長光部落豐年祭的開始,族人們在廣場中央圍成兩個大圈,一圈是男生,一圈是女生,並且按照部落年齡階級依序排列。做特別的是,原本我以為所有族人都依照階級穿著統一的族服,仔細一看才發現所有人身上的配件、頭飾花色都不一樣。詢問一旁的主持人才知道,所有人身上的族服都是自己手工製作出來的,編織所使用的花紋也是遵循嚴格的階級制度,在此限制之上再做各自的創新,如此一來大家看起來是一個部落的群體,但仔細一看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身上的花紋和配件在深入了解後都會有他的故事。

當我看著這些花紋入迷之時,廣場中央傳出宏亮且飽滿的長吼聲,尋找聲音的主人發現是族人當中看起來階級最大的長老,原本吵雜的廣場頓時安靜下來。看著大家手牽著手,聽著部落長老用著族語唱起歌來,所有族人也開始手舞足蹈起來。大家在跳舞的同時,嘴上也要複誦長老的歌聲,還要維持圓圈的完整,而且完全沒有休息,在一旁的我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揮灑汗水,在幾個小時的歌唱跳舞中,在一旁站著觀看表演的我們早疲憊不堪,雙腳無力,但看到他們臉上竟然沒有一絲疲憊,反而是充滿愉快與滿足的心情,不禁佩服他們的精神與對部落的最高敬意。

 

在這三天的活動中,讓我重新認識了長濱這塊土地。

不僅僅是對長濱的文化、產業有全新的認知,更是被這裡的人情味深深感動著。非常感謝長濱農會舉辦這次的活動,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這片淨土,而不是還停留在過去的印象。

除了對長濱的重新認識,長濱農會的金剛好事館也讓我印象深刻。整合了長濱的產業,讓所有農產品都能用精美的樣式吸引民眾購買,不僅能提高銷售量,也能讓民眾注意到長濱是個擁有豐富資源的寶地,金剛米、小米酒等等特色農產品,絕對是來台東玩的必買伴手禮之一。

 

這次的活動結合了長濱的農特產品,用最知名的長濱米設計了一系列了活動,無論是飯糰、甜酒釀及味噌,都圍繞著「米」這個食材。實際體驗後,讓我了解到,「米」,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來源,而是象徵著文化的傳承,是在一個族群中缺一不可得媒介,透過對米的各種詮釋,也為這片土地寫下了許多故事,讓後代子孫能夠細細品嘗,明白其中的奧秘。


文化之所以能傳承,是因為有一群深愛並尊敬著這片土地的人努力著,他們了解自己從何而來,知道自己的的使命為何。他們用盡了一切的努力,為了承襲祖先所留下來的智慧結晶,為了在現代社會的變遷下取得折衷,為了告訴孩子們自己是誰。雖然在文化的推廣與繼承下,會面臨到許多現實的問題,但我相信在所有人的支持下,這塊美麗的土地會被更多人看見,會有越來越多人被這片土地所感動。希望在金剛山、族人與長濱農會的守護下,長濱可以永遠綻放著專屬於他的美麗。